2012年12月1日

港島地域訓練隊


童軍總會於1968年將屬下單位劃分為三個地域共二十四個區,部份領袖訓練工作亦由總部下放到由地域負責;港島地域訓練隊亦隨之成立。1971年洪昭安先生開始擔任港島地域第一任訓練總監(RTC),一支成就非凡的隊伍亦從此建立和發展起來。

港島地域訓練隊聲譽卓著,其成功皆由於天時、地利及人和三方面得以配合而逹至。

「天時」方面,港島地域訓練隊成立之初,正值英國童軍會進行全面改革的時期。當時香港仍然是英國童軍總會的一個殖民地童軍會,1966年6月英國總會的一個名叫「先頭部隊」的專責小組,提交了稱為「The Advanced Party Report」的報告書,跟隨英國總會改革,香港「新制」的時代隨之開始,一連串領袖訓練的改革亦陸續啓動和推行。這個「改革」的機會正正成為訓練隊員工作的挑戰和動力,大家都追求進步和更新,透個大大小小的會議,加強了隊員間對新課程的研習和認識,產生了合作和團隊精神,亦孕育出港島訓練隊辨事嚴謹和高度自我要求的風格。另外,港島地域的領袖訓練及青少年活動兩大個工作範疇,早期由同一職位的地域訓練總監(RTC)負責,訓練隊員既要擔任訓練工作,亦要舉辦不同類別的童軍活動,工作的要求全面,隊員間的凝聚力高,大家對訓練隊的聲譽亦十分重視,以效力這個優秀團隊的為光榮。

「地利」方面,可由港島地域的總部來解說;自從總會劃分地方(Area)和地域(Region)作為行政分區後,港島一直都有理想的聚脚地給予訓練隊員,其中梅夫人婦女會別館(Helena May Club) 和愛群道地域總部更是最具代表性的地方。訓練隊擁有專用的訓練室,既有會議的地方、亦有文件和物資貯放的空間和訓練講堂。訓練隊員都習慣逢星期三晚上回到地域聚會。對交流經驗和準備有關工作極為有效。另外,由港島地域管理的大潭營地,亦提供了理想的户外場地作為訓練之用。早期大潭營地的總監為謝炳奎老前輩,他將大潭發展去配合訓練的用途,態度和理念明確,奠定大潭營地為理想的童軍訓練場地,方便港島訓練隊的工作發揚光大。

「人和」方面,港島地域訓練隊可謂星光熠熠,大師級的訓練人員,包括洪昭安、歐陽仁賢、石耀祖、黃紹光、李漢翹、康寶森、陸觀豪、萬睦和、趙承基、梁國生、鄭定國、羅子佑、麥偉明、溤少卿和文家安等等,都曾經在總會或港島地域擔任舉足輕重的訓練崗位。這羣前輩大部份都曾接受高等教育,事業穩定。他們的童軍理念明確,任重道遠,不畏艱難,力求創新,對領袖訓練工作一絲不苟,更難得是敬業樂業,不怕犧牲精神及時間,甚至金錢。他們不存私心,樂於扶植後進,立志薪火相傳,對訓練工作精益求精,亦重視教學相長,港島地域訓練隊的優良傳統便是由這羣前輩帶領下建立起來的。十分難得。

「師徒制」是港島訓練隊最有效的培訓新隊員的方法,訓練班中「以老帶新」,資歷較深的隊員擔任「班領導人」,照顧不同崗位的隊友,同時灌輸及執行訓練隊的內部規則,內容包括:班職員須

  1. 出席班前的兩次職員會議,以保證明白訓練班的整體目標、內容和進行細節。
  2. 全期出席訓練班,尤其是導修員和班務行政人員,保證學員們得到全面的支援和照顧。
  3. 多參予其他講者的課節,以保證課程的銜接和互相配合,避免內容重覆和遺漏。 在課節進行期間,多觀察其他訓練員的教授過程,優化和改善自己的教授技巧。
  4. 在課節進行期間,應避免私下閒談,以免降低學員學習的專注力。
  5. 備課必須充足,不要盲目追隨上手的教材。 作為課節講師,須跟隨訓練班設定的課節目的,重新設計自己的教授內容和方法。
  6. 處理有關小組討論的環節,課節講師應先將討論內容和預計結果向小組導師講解,以保證討論不會偏離訓練目標。
  7. 不斷自我進修和提升教學能力,配合童軍運動的整體發展,同步邁進。 不要和年青人脫節,也要和前線領袖同一步伐,更要學習使用先進科技,例如各種新穎的電腦軟件,令課節表達更具效果。
  8. 善用資源,利用訓練班的有限經費按步増添訓練物資,應用則用,應慳則慳。
  9. 注意儀容,制服整齊。
  10. 態度友善兼親切,與學員打成一片。
  11. 在訓練班完畢後,儘快作出班檢討,並連同財務結算,交回地域訓練總監及訓練行政主任作跟進工作。

港島地域訓練隊聲譽顯著,是因為有優秀的傳統,上下一心,自律性強,一方面秉承著前輩所建立的高度標準;另一方面又會追求創新,與時並進,以延續保持「全港最優秀童軍訓練團隊」的美譽為目標。

希望領袖在參加訓練班期間,多些體會及欣賞本地域訓練隊員的努力和表現,並將他們正面的童軍精神及優異的領袖風範,帶回旅團,感染青少年成員。以生命影響生命,達成童軍會培育良好青少年的抱負。

港島地域總監
關祺

返回